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台灣貿易條件惡化所透露的隱憂

  • 2008-08-14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財政部日前所發布的貿易條件指數與行政院主計處所公布的出、進口物價指數結果同步顯示,台灣上半年的貿易條件快速惡化,貿易條件指數在6月甚至已降至88.65的新低,這個警訊不容忽視。

     所謂貿易條件係指「出口單位價值」與「進口單位價值」的比例,若比例逐年上升,意味一國每單位的出口收入增幅高過每單位進口成本增幅,換言之,每單位出口產品的利潤率升高,這種蒸蒸日上的局面即是貿易條件的改善,但台灣目前所呈現的局面恰與此相反,情勢堪憂。

     依財政部所估的貿易條件指數,台灣由民國90年的107.7升至92年的110.0,自93年起逐年下滑至今年上半年已落至90.4,五年間下滑20個百分點,情勢不可謂不嚴峻。外界也許會認為,近期國際原油、穀物價格大漲,推升了台灣的進口成本是導致台灣貿易條件惡化的主因,這樣的貿易條件惡化,舉世皆然,不足為慮,但深入觀察即可發現此一推論並不正確。

     如前所言,決定貿易條件的因素除了進口價格以外,出口價格的升降也不能忽略,這一波國際原油大漲確實是導致各國外貿環境惡化的一大原因,但若一國的出口產品若仍有高附加價值,在出口市場上仍是價格的決定者而非價格的跟從者,那麼面對這一波國際農工原料大漲,其所受到的衝擊,其貿易條件的惡化應可相對緩和。

     事實上,台灣這幾年來非僅進口價格飛漲而已,以台幣為計算基礎的出口價格更是連年下跌,以2002年至2008年的七年之間即有四年呈現下跌,在舉世物價高漲之際,今年以來占台灣出口比重逾四成的電子產品出口價格續跌10.5%,試想在進口成本激增,出口價格疲軟的貿易環境下,台灣豈非是腹背受敵、隱憂重重?

     進口物價大漲雖是舉世皆然,但台灣前七個月大漲14.5%,明顯高於日本、韓國約一成的漲幅,而在出口物價方面,台灣跌0.76%,美、韓、歐等多數工業大國的出口物價仍持續升高,其中韓、美的升幅皆逾8%,由這些數據可以發現,同樣面對全球石油狂飆、穀物大漲、次貸風暴,多數工業國家由於掌握核心技術,因此在出口價格上仍能保有優勢,以致貿易條件仍能維持一定的水平。

     觀察近40年來各國經濟發展的情勢可以發現,貿易條件正是產業結構的彰顯,貿易條件的短期改善之道或可以匯率調控為之,但長期而言,非提升產業發展層次無以竟其功。美、歐、日等多數國家由於掌握核心技術,在全球生產鏈中是「價格的決定者」,因此自二戰以來的貿易條件始終處於優勢地位,台灣的貿易條件一年不如一年,實非近一兩年的事,而係長期追求生產代工的政策使然,在過去中國未成為世界工廠之前,代工仍能讓台灣維持不差的貿易條件,但如今若不改弦更張,在長期做為「價格跟隨者」的情況下,貿易條件的全面惡化將是指日可待。

     台灣貿易條件的惡化絕不是短期的問題,而是一長期的問題,台灣1960年代建立加工出口區代工家電、成衣、1980年代後期投入半導體代工確實為台灣的貿易在世界版圖找到優勢的競爭位置,但如今代工大國群雄並起,台灣已居劣勢,加以亞洲自由貿易協定(FTA)急速發展,台灣卻仍一籌莫展,以此觀察,台灣情勢危急之程度,遠比貿易條件指數所呈現的情況更甚矣!

     馬總統自五月上任以來,在兩岸經貿政策鬆綁,推動陸客來台旅遊已獲極大進展,於此也為兩岸經濟找到更多合作的機會,長期而言這些作為對台灣經濟絕對有益,惟這些長期成效的多寡仍繫於台灣自身的體質。劉內閣若不能儘速提升台灣的研發能量,並突破洽談FTA的困境,隨著貿易條件惡化,經濟停滯、失業升高等現象恐將速速到來。

沒有留言: